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 / 商务服务 / 正文

做汽车服务,应该关注“车”,还是关注“人”?| 话题


导语


汽车服务门店到底应该侧重服务车还是服务人?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流程和侧重点。


关注“车”的老板说:过度服务人,会导致顾客逆反心理,认为“门店有利可图,不怀好意”,门店应该像医院,病治好就可以,让车主感觉到专业,服务上超越他们预期一点点即可。


关注“人”的老板则认为:车满足的是刚需,而围绕人才能做产品延伸。汽车技术服务、美容、快修等,客观说都是满足客户的刚需,而围绕人的需求,还可以做衍生的“保险”、“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


又有人说,其实这个跟门店业务类型有关,维保类门店更关注“车”,洗美类可能更关注“人”。


还有人说,这跟老板的出身也有很大关系,技术出身关注”车“,管理出身关注”人“。


说的都很有道理。


那么,现阶段的门店老板们究竟是关注“车”多一点呢还是关注人多一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们在门店日常经营中,具体又是怎么分解这个关注点的?上周,AC汽车就这个问题采访了3位百强连锁企业负责人,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问题:

  1. 在门店经营过程中,更关注“车”,还是更加关注“人”?为什么?

  2. 为此门店在日常经营中是怎么做的?


采访对象1:精典汽车 总经理 唐智勇 


▲24小时精典汽车社区服务店


关注点:精典汽车更关注人,车是基础,人才是发展。


原因:首先,这不是个绝对的问题,当然也会侧重点,我们精典汽车更关心人,原因有三点:


1、公司背景

公司背景:精典汽车属于置信集团旗下子集团公司。置信集团就是围绕人们衣食住行医娱养教的需求来提供服务的城市系统生活服务商。精典汽车的使命就是围绕人们与出行相关的服务来构建我们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


从战略定位出发,我们不管提供什么领域的服务与相应的产品,我们始终是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位。


2、车满足的是刚需,而围绕人才能做产品延伸

汽车技术服务、美容、快修等客观的说都是满足客户的刚需,而围绕人的需求,我们还在做衍生的“保险”、“售后服务”、“金融服务”、”旅游目的地服务”、“集团**服务做客户”等业务,这些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


3、从长远发展来看,车可能消失,而人永远有需求

开一个比较大的脑洞,如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发展,车消失了,专注于车的该怎么办?我个人观点认为:汽车品牌即使将标准化做到**,也没办法做到像便利店、药店一样,因为便利店不需要太多服务,只需要商品上架即可;而我认为车主买的是服务,我想在中国,未来没有车主DIY的趋势,而是人来做的,即使到网上购买了配件,也是线下门店的人来做,所以还是靠“人”服务,车主认同了老板也就是认同了门店,老板也更应该关注车主。


基于互联网化、现代化的进程,对消费升级、新消费观念,对消费人群的研究,整体来说,现在后市场消费主力军还是85前,但我们也对90后的消费做了研究和对比;


现象1:70、80后更偏向实体线下消费,85、90后更喜欢通过线上查找信息,根据网上评论采取消费决策;


现象2:70、80后更愿意进行大额长期消费行为(例如购买年卡),而85、90后更愿意在网上寻找更优惠、好评价的信息;


现象3:90后员工就是有车一族,而以前80后入职,大半是赚钱买车的。在2000年初,当时车主都是成功人士,年轻人在给他们提供服务;而现在改变了,30、40岁的人给20多岁的人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在管理团队上,也做组织结构调整。


具体做法:根据人群特点做不同的公司运营和门店营销策略。


策略1:针对年轻一代做短期、临时的网上优惠促销,事实证明,消费者多半是90后。


策略2:管理层年轻化,目前我们公司90后员工占比50%以上,中层、高层中我们有意识、计划地让新生代的员工进入。我很认同小米雷军的观点,让公司充满新鲜血液,每年做20%的团队更新;而我们也想更多让90后年轻一点进入管理甚至决策层,因为他们更能了解自己的群体;80前的管理者能意识到时代的变化,但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真正的理解;


*后,我想说,后市场其实从这两年开始,才真正开始竞争,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采访对象2:嗨修养车 创始人 钱程


▲嗨修养车门店功能区


关注点:嗨修养车更多关注的是车主,也就是人。


原因:环境在变,车主消费观念也在变。服务要跟上客户的消费理念,不能输给其它行业,客户在餐馆、酒店获得了很好的体验后,对车子方面的服务预期也会变高。


现象1:目前中国车主消费理念还处于初级阶段,DIFM(为我服务)的需求为主。


现象2:之前配件价格起主导作用,人力成本偏低,车主认为服务不值钱,导致大家关注“车”会多一点。未来10年,消费主力由80、90组成,移动互联网化程度更高,车主更了解车和产品,更关注服务体验。


现象3:在车后这个行业,信任门槛很高,客户可以让心把车子给你洗,但不代表放心把车交给你保养,这是客单价背后的问题,是他的试错成本。


现象4:以前,来连锁门店的客户以4店出保的为主,以后的90后车主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可能只是把4S店定义成一个买车的地方,买完车就可能去连锁门店,不再受4S店绑架。


具体做法:


1. 用户画像——我们开发了一套智慧门店系统。车辆到了工位,可以快速识别牌照,数据比对,员工通过手机端了解客户消费记录,店长根据这些信息作业务调整。


2. 加强体验——客户到店后,还会在他的手机和店内大屏幕同步展示他的车辆检测情况,到店几次,做过什么服务,让其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车辆足够了解。客户进店后,提供杂志、充电宝、小吃等。


3. 服务回归本质——以前车主到4S店,是围着4S店转,现在我们提供就近服务,而且配件的更换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据他的实际使用频率和损耗来换。


4. 口碑传播——很多车主都会在车上贴我们嗨修的徽标,就像嗨修的代言人。服务体验做好后,客户会帮你做传播,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媒体,都可以成为你的宣传窗口,而且可扩展性和信赖程度很高。


采访对象3:豪杰奔宝 创始人 李伟


豪杰奔宝门店功能区


关注点:豪杰奔宝更关注车。

修好车是基本的,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适当做好客户的体验即可;车和人是没办法分开的,如果说比例的话,我认为人车关注度比例是4:6。


原因1:管理者技术出身

更关注车,因为本身公司管理者专业背景是汽修,更专注技术、标准和速度;


原因2:服务人会产生“隐形成本”

羊毛出在羊身上,价格提升导致竞争力下降,所以我宁愿将这部分“成本”让利给车主;


原因3:过度服务,会导致顾客逆反心理

客户会认为“门店有利可图,不怀好意。”,就像医院,病治好就可以,感觉到专业即可,服务上超越车主需求一点点。


现象:80 、90更熟悉网络、评价来; 70、60更看实体门店,习惯性的思维;


具体做法:客户要的是安全和实惠,对他需求满足就好了;他感兴趣的汽车方面能解答,这些回访啊,基本的可以做好就已经很好了。他们的满意度就很高了。


AC小结:


  1. 公司和管理层历史和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司的运营策略和方向;

  2. 对“车主需求”预期的不同,会在看重“车”还是“人”问题上产生偏差;

  3. 总体上,门店都认为“车”是基础,人是“发展”,门店必须在做好“车”的基础上,考虑人。 

  4. 总体上,对消费群体的认识类似:90后更愿意通过网络和评论产生消费;而70、80后更偏好线下消费;



— END —





0

下一篇:定投中证医疗指数的四段微笑曲线

上一篇:东坡AAA级旅游厕所长啥样?看这里你就知道了!

网友留言评论(0)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最新投稿
人气排行
精选图文